List of Links

Return to CPRI Home

Go to Note 3:

社會民主主義:中國社會形態論綱

(大阪大學)趙京

2. 社會民主主義對近代社會變動的理解

人類對于自身命運的認識﹐是隨著新的歷史事實的發生又反過來加深對過去 歷史的理解的。而那些真正對人類歷史有影響的事件﹐也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愈加意 義深遠的。

2-1. 東歐、蘇聯變革的實質

原《新觀察》總編輯戈揚女士說過: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與衰亡是人類二十 世紀的兩大遺產。從整個人類近代史的發展來看﹐我願意大膽地斷言:從巴黎公社以 來的世界歷史﹐就是社會民主主義形態在不同地區、不同時代取得不同形式的成功 的過程。面對東歐、蘇聯的變革﹐瑞典首相、社會民主黨的黨首說;對于國家社會主 義(即共產主義)來說﹐相對于無法控制的自由市場的暴亂﹐社會民主主義提供了一 種歷史性的選擇。

從歷史上看﹐社會民主主義與共產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兩大主流。在中國人 的頭腦中﹐由于共產主義的勝利﹐被灌輸了“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的 混淆錯誤概念。首先必須指出:戰后自稱為正統社會主義的諸國﹐被西方稱為“共產 圈”的蘇聯、中國、蒙古、北朝鮮、印支三國、古巴等幾乎由共產黨一黨專制﹐是 屬于共產主義的社會形態﹐它們構成了社會主義的主流。稍次于共產主義社會形態 主流的社會主義﹐是以斯堪底納維亞諸國為代表的社會民主主義。在近代史上社會 主義有過許多流派﹐《共產黨宣言》中就批判過的有“反動的社會主義”、“保守的 社會主義”、“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批判加空想的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等﹐ 在我們的時代中﹐最有典型意義的可以數出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動黨(納 粹)、納塞爾、蘇加諾、庇隆、卡扎菲、奈溫等各種各樣的變形。這些形形色色的社 會主義﹐或者由于對人類生活造成的危害被扑滅了﹐或者由於其本身就沒有生命力﹐ 被歷史淘汰了。目前﹐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共產主義在處於歷史性的轉折關頭﹐它將 要如何變革呢?

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在天安門事件發生的同時﹐波蘭的合法化了的團結 工會在全國選舉中取得壓倒性的勝利。馬克思說:一八四八年鎮壓革命(米蘭與柏林 )的那些當事者﹐與自身的意願相違﹐成了革命的遺言執行人。葬送共產主義的﹐就 是那些鎮壓柏林暴動、布拉格之春、匈牙利革命團結工會和八九民主運動的共產主 義者。沒有天安門事件﹐團結工會執政的含義難以明確解釋﹐剛開始﹐不少人都同 意鄧小平的判斷:認為團結工會的勝利是由于波蘭的特殊情況造成的:經濟危機、波 蘭共產黨在軍管、選舉戰術上的愚蠢和教會的扇動、瓦文薩的天才等等。所以中國共 產黨有信心比波蘭的同黨鎮壓成功。但緊接著是匈牙利共產黨改名為社會黨、憲法 上取消一黨專制﹐又促進波蘭共產黨也分化為“波蘭社會民主主義”和“社會民主 聯盟”﹐團結工會執政后面臨工人新的不滿又恢復到工會的地位、性質﹐使其變革﹐ 與匈牙利一樣﹐成為共產主義向社會民主主義的轉變。這種轉變隨即由東德、捷克 斯洛伐克、保加利亞以不同方式表明出來。政治體制與中國、北朝鮮相仿的羅馬尼 亞﹐共產黨曾被宣布為非合法﹐卻又立即遭到反對而撤回﹐這個戲劇性的插曲表明 :共產主義社會形態轉變到自由、民主制度﹐都有一個共同的本質﹐這個本質﹐由蘇 共的二月擴大中央全會表達出來﹐那就是向社會民主主義的轉變。這種轉變﹐隨即 又在南斯拉夫、蒙古和阿爾巴尼亞也得到呼應。

這個轉變表明一個歷史事實:社會民主主義在它形成過社會運動的地區取得 了實質性的勝利。其意義足可以與十月革命開辟了歷史新紀元一樣相提并論。二十 世紀人類社會的兩次新紀元﹐都是由俄羅斯民族開創的。上一世紀的馬克思時代﹐ 查理大帝曾是歐洲所有君主最後的大本營﹔在本世紀處﹐列寧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的 大救星﹔今天﹐又是戈爾巴喬夫為世界文明帶來了新的轉機和希望。戈爾巴喬夫五 年前上台時雖然是打著“回到列寧去!”的招牌開始其“重建”的運動的﹐但是他遠 遠地超越了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否定﹐因為他有明確的理念在指導著這場關系到整個 世界文明的偉大轉變的。中國共產黨的正統共產主義者們深深地憂慮這一點﹐鄧小 平一方面安撫共產黨﹐寄希望于“列寧故鄉”的蘇聯人(即利加喬夫等保守派);一方 面又趕快把剛送給戈爾巴喬夫不久的“同志”稱號又收了回來﹐因為戈氏是一個徹 頭徹尾的社會民主主義者。

2-2. 社會民主主義的來源

作為社會思想的社會民主主義首先來源于對所有人類文明優秀遺產的繼承﹐ 包括共產主義理想的不少成分;柏拉圖的共產社團的設想、《聖約》中的人格平等、 財產平等的思想、莫爾的《烏托邦》、康帕內拉的《太陽城》等構成馬克思理論來 源的那些理論、實踐;但也包括至今成為西方社會文明基礎的那些思想:蘇格拉底的 人格、亞里士多德對希臘城邦中庸市民民主形態的論述﹐由羅馬帝國流傳下來的法 律體系、“黑暗中世紀”時的教會文明(阿奎那)﹐以及特別是文藝復興、啟蒙運動、 宗教改革運動的洗禮;當然還需要補充一些東方文明的養分:大同理想、注重自然等等。

社會民主主義是在近代工業文明的到來之際才具備理論的論速條件的。它 的主要來源是兩個方面的:對于“人”的重視和對于社會組織形態的改革願望。前者 最明確的體現是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宣言》、美國革命的《獨立宣言》以及四十年 前聯合國的《人權宣言》(作為常任理事國的中國共產黨政府至今未在其上簽字)。

在中世紀﹐人是依附于神權和君權的﹐沒有獨立的人格和個人的權利。從文藝復興 以來﹐人可以用“人”的觀點來考察社會、改造自然﹐擴大膨脹了人的欲望和丑惡﹐ 所以出現了人性惡的思想﹐為了保障個人的自由、幸福等人權不至于受到他人的非 法侵害﹐必須組成政府來保障整個社會正常地存在;關于政府的職能、性質也是出于 保障絕大多數人的多數利益﹐所以可以推翻暴政﹐因為其不具備合法性﹐其形式采 取“三權分立”的國家形態。這些理想在實踐過程﹐形成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實踐﹐ 特別由于其早期的資本積累﹐殖民侵略的丑惡歷史﹐人對人的赤裸裸的經濟壓榨﹐成 為社會主義運動興起的最基本原因。

社會民主主義的更重要的來源是社會主義的潮流﹐所以甚至可以認為社會 民主主義也是社會主義潮流中的一個部分。它最明確的代表是空想社會主義﹐特別 是聖西門。他其實有兩重性格;一個是由馬克思繼承了的社會變革的空想﹐另一個是 由孔德等人繼承的關于近代工業文明的社會進化改良思想。遺憾的是馬克思對于空 想社會主義者的關于社會組織形態進化、有機體化(復雜化)的思想評價過小﹐但是 社會民主主義的實踐﹐與當時的各種社會主義流派一樣﹐拒絕了關于人性理論的影 響﹐這就是今天為止的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陣痛的最基本原因。東歐、蘇聯得以變革成 功﹐也是因為它們所受的人性理論影響遠大于中國﹐還因為俄國有巴枯寧、克魯包 特金等無政府主義思潮的非單一模式的社會主義影響。

社會民主主義由于其在第一、第二國際中的領導地位而成為社會主義運動的 主流﹐其思想上的領袖就是馬克思。但馬克思、恩格斯一直必須批判社會民主主義 運動中的各種反對派﹐特別是在德國最有影響的拉薩爾和杜林。雖然﹐社會民主主 義被稱為馬克思主義的實踐運動﹐但由于馬克思、恩格斯身在倫敦﹐使得德國的社 會主義勞動黨得以依據德國的實際情況展開運動﹐其中的兩名領袖在馬克思、恩格 斯去世后更是大膽地修正、解釋馬克思主義﹐使得德國的運動成長壯大﹐成為世界 社會民主主義的中心。1890年德國雖然制定了“社會主義者法”壓制社會主義﹐但社 會民主勢力在第二年的全國選舉中獲得140多萬選票﹐成為第一大黨﹐并正式改名為 社會民主黨。

德國社會民主黨成為社會民主主義中心的原因不僅是它在實際上的影響﹐更 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貢獻。馬克思去世之后﹐世界局勢、社會形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恩格斯也意識到這一點﹐開始對于他們過去的理論謹慎起來﹐多次表明必須重新審 視﹐一些實際的策略﹐如街頭革命﹐則由于軍事武器的發達變得不現實起來。伯恩 斯坦在整理出版《資本論》時甚至敏感地查覺到馬克思本人在《資本論》后期也對 自已前期的一些判斷動搖慎重起來了。銀行小職員出身的伯恩斯坦﹐由于被普魯士 政府通輯而不得不離開德國沒法親身參加運動﹐便專心研究經濟問題﹐成為解釋馬克 思的權威。

他首先由資產階級學者的各種研究中認識到資本主義經濟竟然“意外有生命 力”﹐特別是通過各種統計數據﹐對馬克思的“中間階級的沒落”、“無產階級的 絕對貧困化”提出疑問和否定﹐并進一步否定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預告。而同時 代的拘泥于馬克思教條的梅林、拉法格等人的研究幾乎沒有任何影響。

伯恩斯坦可以說是社會民主主義的最典型代表。盡管在其之前﹐曾有不少人 對社會主義諸學說存在疑問﹐但伯恩斯坦是從全體上對馬克思進行修正并指明新時 代下運動策略的第一人。伯恩斯坦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只是一種新的烏托邦﹐因為 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空想社會主義的缺陷。而且﹐馬克思 的學說既然是有黨性的﹐就不可能具有科學性。科學的實質就是非黨性的、排斥價 值判斷的東西(康德)。伯恩斯坦進一步斷言:“我對那些被理解為社會主義終極目標 的東西﹐一概不感興趣。這些東西﹐不論怎麼的目標﹐對我而言都是無﹐運動才是一 切。我指的運動﹐是社會全體的進一步的運動﹐以及為實現這些運動而進行的政治 社會宣傳和組織”(《崩潰論與殖民地政策》)。因此﹐社會民主主義的運動戰略﹐ 就不該是空等資本主義的全面崩潰﹐也不是在經濟大恐慌下的暴動﹐而應該積極地 參加各種可能利用的以工人為主體的、超越了無產階級狹隘局限的所有社會階層的、 和平的、以議會民主為主的有效活動(《社會主義的前提與社會民主主義的任務》)。 伯恩斯坦本人就是這樣實踐的﹐不幸的是他晚年的活動被社會民主主義運動所誤解﹐ 更被社會主義運動主流的共產主義完全無視了。而伯恩斯坦的修正主義反而成為共 產黨內部危機的萌芽﹐也是內部斗爭的口實。

江澤民在提及中共與東歐、蘇聯的幾點不同時﹐只有一點講對了:中國沒有 伯恩斯坦影響的歷史。這是研究中國社會變革與東歐、蘇聯不同的最大的課題和關 鍵:中國沒有產生伯恩斯坦的社會環境﹐晚年陳獨秀對共產主義的“黑暗中世紀”的 批判就是典型﹐但陳獨秀已經被時代的轉換淘汰了。

2-3. 社會民主主義的不同形態和影響

【北歐社會民主主義】

社會民主主義最早是在斯堪底那維亞地區。歷史上那里有著悠久的市民議 政、決策的傳統。 例如街區居民想改建住房﹐除了向市政廳申請外﹐必須公開立一個牌子說明情況﹐ 在沒有人反對 的情況下才能動工。那里最早實現了婦女投票權、普選、累進稅制等保障社會福利 的民主改革﹐ 從而在國際上取得了兩大公認的成績;(l)成功地克服了三十年代初爆發的世界性經 濟危機﹐え抵制了馬克思的過激影響﹐徹底杜絕了“極左的”列寧、斯大林模式和 “極右的”納粹興起的社會基盤﹐除了被占領的國家(如挪威)﹐基本上都沒卷進二 次世界大戰。戈爾巴喬夫回答西德總理科爾的關于“重建社會主義”目標的提問說 :瑞典式的社會民主主義。最近﹐日本、中國、巴基斯坦等國的學者、記者也開始注 目北歐和瑞士、荷蘭、比利時等國家的社會形態了。

【德法式社會民主主義】

社會民主主義的另一典型形態(不必稱為“制度”)是以德、法為代表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 德國的社會民主主義受到俄國革命的衝擊﹐1918年﹐以小李普克內西為首的社會民 主黨激進派--斯巴達克軍團,發動共產主義革命暴動遭到鎮壓﹐結局是溫和派組建 了社會民主主義性質的政府--魏瑪共和國。其魏瑪憲法導入了許多近代史上的革命 原理(如社會權的保障)﹐今天看來仍然非常民主。但是由于德國是第一次大戰的戰 敗國﹐在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面前分裂出兩大對立勢力,第三國際支配的共產黨和國 家社會主義的法西斯勢力﹐破壞了社會民主黨執政的魏瑪共和國的社會基礎。社會 民主黨并不能完全代表社會民主主義﹐其所謂“隨時代大流”的觀念被批判為“給與 法西斯成長的機會”(法蘭克福學派);而共產黨則認為社會民主黨是爭取工人階級的 最大對頭﹐只盼望等納粹取代了社會民主黨﹐達到資本主義的最后階段﹐再由共產 黨一舉取而代之。其結果﹐軍火工業完備的德國工業加上屈辱復仇情緒支配下國民 心理選舉誕生了法西斯政權。

戰后﹐西德的社會民主黨走過了曲折的歷程﹐其最有歷史意義的轉折是在 1959年采納的哥德斯堡綱領﹐由階級、革命先鋒隊性質的政黨轉變為全民、議會政 治性質的政黨﹐由計劃經濟轉變為競爭經濟﹐在具體的內、外政策(如勃蘭特的“東 方政策”﹐與東德交互承認)也實行了重大轉變﹐完全訣別了馬克思主義。在伯恩斯 坦的故鄉﹐取得了修正主義--社會民主主義的完全勝利后的十年﹐成為西德的最大 執政黨。東德的社會民主黨來自社會統一黨的大部分﹐只是由于蘇聯的干涉﹐其政 治的權力被剝弱﹐社會主義統一黨以共產黨的斯大林模式存在﹐但社會民主主義的影 響在共產黨內及東德社會里仍然很強烈。

法國的社會主義傳統與德國相互影響而形成其共產主義的勢力戰后也曾很 強大﹐在冷戰的兩大陣營對抗中一直是最左翼的。五十年代的學生運動中﹐“3M” (馬克思、馬爾庫塞和毛澤東)成為其思想領袖﹐六十年代戴高樂首先與美國鬧翻﹐ 與中國建交令美國人大為光火﹐尼克松理解道:法國由于大革命以來﹐一直認為自己 是世界新潮流的發祥地﹐現在由于沒有實力領導世界了﹐只好向美國挑戰了(《領袖 們》)。

這種解釋﹐很象中蘇對抗的情形﹐不過﹐法國的選擇與其說是出于野心匆 寧說是由于社會體制的社會民主主義性質而決定。近來﹐克服了內部龜裂的社會黨﹐ 實現了密特朗的連續執政﹐密特朗儼然以“歐州總統”的身份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更重要的是﹐兩年后結合成一體的歐州共同體的政治理念就是法國主導的社會民主 主義類型﹐其委員長多次表明歐州共同體的“社會主義”性質。

【英國和美國、日本的社會民主主義影響】

英國歷史上的社會主義運動﹐也是具有濃厚的社會民主主義性質。英國能 夠提供給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弟子伯恩斯坦等人庇難的場所﹐本身就表明 它的社會基礎經歷了憲章運動﹐工會改良運動及講壇社會主義﹐費邊主義等等的影 響﹐具有社會民主主義的色彩。恩格斯考察英國工人階級得不出革命的結論﹐馬克 思把它歸結為“英國工人階級分享了一部分資產階級的殖民利潤﹐忘掉了無產階級 的歷史使命。”在此同時﹐對英國社會的認識﹐有密爾、邊泌的功利主義和斯賓塞 的進化論。布思則自費對倫敦貧民區進行調查﹐寫出了長達十七卷的調查報告﹐使國 會通過了濟貧法案﹐這可以認為是西方國家由法制的“夜警”社會向福利社會轉變 的開端。

西歐的別的小國(如奧地利的社會黨執政)的情況幾乎與上述三國相似﹐只 有意大利共產黨﹐由于其歷史上葛拉姆西、盧卡奇的影響﹐打出了具有社會民主主 義性質的、反對斯大林模式的“西歐共產主義”旗號才成為西歐的最大的共產黨。 西歐共產主義最大的特色是提醒人們對核戰爭威脅的重視﹐避免核戰爭--世界毀滅 的唯一途徑是否定暴力革命。告別過去的共產主義﹐與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中 的“和平共處”理念相通。然而﹐最近它不得不太易幟更張了。

那麼﹐自由資本主義犬本營的美國呢?美國的建國歷史是一種特例﹐它的社會 構成(人種、文化)與別的國度相差太大。獨立戰爭的領袖人物都是啟蒙思想家的徹 底信徒﹐但它的民主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是靠南北戰爭以來的各種社會運動達成的。 從經濟上看﹐羅斯福的“新政”主要是采取凱恩斯的“修正資本主義”克服了經濟 危機的衝擊﹐但其巨大的軍工工產業卻成為沉重的負的遺產﹐助長了世界局勢的急 張﹐甚至直接介入了朝鮮戰爭、越南戰爭。

如果沒有美國的占領﹐日本的社會形態決不會形成自民黨單獨執政的局面 ;一方面日本的歷史本身社會民主主義的傳統很強﹐另一方面是隨著日本對美國依賴 的減輕而呈現出的社會民主主義傾向。實際上﹐第一次大戰后﹐特別是俄國革命的 勝利﹐對日本的刺激也很大。中國所受的影響不少就是由日本傳來的。如魯迅介紹 的德國、俄國文學、象“社會”、“民主”、“主義”這些詞本身就來自日本語。 去年的參議院選舉和今年的眾議院選舉中社會黨的躍進也多少表示著成熟起來了的 日本政治正在逐步形成兩黨政治﹐呼應了由自由資本主義向社會民主主義接近的潮流。 而被稱為“沒有意識形態”的自民黨的各種政策也打上深刻的社會民主主義印蹟。 整個日本社會﹐其國民性具有很強的保守意識﹐如天皇制的存在﹐外交政策上的人 權意識欠缺等等。但蘊藏著經濟成長奇蹟的高學歷化、貧富差別的減小﹐臨時工都 具備的主人公精神﹐都是社會主義國家竭力追求的目標。在七十年代﹐其近九成的 國民認為自已屬于“中層”﹐這是任何自由資本主義國家都不可能實現的。

至于南美、非洲社會的社會民主主義(連尼加拉瓜的桑地諾分子也聲稱他們 既不是共產主義﹐也不是資本主義)﹐那里的社會基本上屬于西方經濟、文化擴張的 附屬品﹐或者是對擴張的過剩反抗形態﹐政治社會上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沒有什麼比 較的意義。

【社會民主主義在中國】

給中國帶來馬列主義的俄國十月革命﹐本來是共產黨(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 )和社會民主黨(以普列漢諾夫為首的孟什維克)共同領導的武器起義。在掌握了一切 權力的蘇維埃中﹐布爾什維克在下層占有優勢﹐在全國社會中﹐布爾什維克只是少 數派。兩者在一系列政策、利益上發生衝突最后引發起政變﹐當社會民主黨人被宣 布為暗殺列寧的凶手時﹐其合法的地位即被推翻。著名社會學家索羅金曾積極參加 新成立的蘇維埃政權﹐但最后也不得不流亡美國。真正傳到中國來的﹐就是列寧式 的共產主義﹐每次中國共產黨內部斗爭﹐標榜自己是真正馬列主義者的人就愛引用列 寧的教導:承不承認階級和階級斗爭﹐并由此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是判別真假馬 克思主義者的分水嶺。除了列寧主義﹐當時的中國也曾傳入過各種思潮﹐胡適以實 用主義出發﹐提倡“少講些主義﹐多研究問題”。隨著共產黨的成立﹐共產黨加入 孫中山先生重組的國民黨﹐以及中蘇的密切交往﹐中國對社會主義的接受完全理解 為俄國革命的共產主義模式了。

列寧的去逝導致斯大林體制的產生﹐蘇聯對中國日益表露出來的野心引起 了國民黨排共的心理(在此之前﹐李大釗等人曾公開主張把外蒙劃給蘇聯﹐認為那樣 可以讓一部分人民先享受到共產主義制度。參見《顧維均回憶錄》)﹐而孫中山先生 的去逝促成了國共的分裂:國民黨背棄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政 策﹐確立了右派蔣介石的主導地位,共產黨也發動數次暴動﹐失敗之后撤消了陳獨 秀的總書記職務。被逼上井岡山的毛澤東終于意識到不可能走議會道路了(而不是不 應該)﹐這是中國社會不能容納社會民主主義的悲劇的開端。

孫中山先生提倡的三民主義具有很強烈的社會民主主義性質。民族主義最先是針對 清王朝的﹐后來成為國民革命綱領中對抗外強的依據﹐這個思想在實際運作上﹐共 產黨認為國民黨依靠英美﹐國民黨則以此指責共產黨依附蘇俄﹐直到后來共同抗日 才一致起來﹐民權主義可以認為是政治上的社會民主主義﹐強調不分階級、政治信 仰的全民政治﹐與共產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截然對立;而民生主義﹐是孫中山先生去 了歐洲﹐看到了貧富不均的事實﹐認為西方社會的各種學說沒有重視經濟上的平等 而后來加上的。如果可以判定三民主義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民主主義”的話﹐它 就是目前國共雙方統一和平的基礎。

正如不可能有全世界的資產階級聯合、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聯合一樣﹐也不 可能存在世界範圍的、有實質意義的社會民主主義聯合。托洛茨基組織的“第四國 際”注定了失敗的命運。被開除共產黨員資格的陳獨秀力圖組織中國托派也只能是 徒勞。現代國際政治的相互關系﹐只是政治形態的差異﹐而更主要地表現為民族利 益的衝突﹐最近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運動就是明証。

沒有受到過伯恩斯坦等修正主義影響的中國﹐確實在實行由共產主義向社 會民主主義的轉變中﹐遇到了比東歐、蘇聯更大的困難。但是﹐這只是外因﹐社會 本身的發展才是內因。列寧大概決不會認為在蘇聯也會發生“只可能在伯恩斯坦故 鄉才會發生”的變革吧!但只要社會需要﹐蘇聯共產黨就自然會產生托洛茨基、布哈 林、赫魯曉夫和戈爾巴喬夫出來。中國既然在進行著與蘇聯類似的歷史過程﹐也當 然會產生類似的思想和人物來﹐陳獨秀、胡耀邦就是典型的代表。而鄧小平﹐雖然 違反了其本人意願﹐也扮演了中國的赫魯曉夫的職責(盡管他自認為是堅定的反修戰 士):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批判毛澤東的決議與蘇聯二十大批判斯大林的《秘密報 告》就是歷史的反復!由胡耀邦、趙紫陽表達出來的思想;由軍事共產主義向公務員 制度的轉換﹐社會協商、對話體制等等﹐都與剛上台的戈爾巴喬夫的“重建”同出 一轍。既然我們看清了蘇聯、東歐變化的實質﹐又找到了中國目前為什麼不及蘇聯 轉換成功的關鍵﹐從這個缺欠--社會民主主義的傳統一一入手﹐對應中國社會﹐多 做一些分析和宣傳﹐以促進轉變的早日到來。

2-4. 從共產主義向社會民主主義轉變的理論依據

伯恩斯坦說:“對于我的社會主義思想產生決定性影響的﹐不是理論的批判﹐ 而是依據事實所做的訂正。”(《一個社會主義者的歷程》)任何社會變革都是首先 由實際的體驗提出來﹐然后再去尋求其理論的依據﹐判斷其必然性。對共產主義、 社會主義的最明確的分析可以在杜爾凱姆和韋伯的論速中去尋找。

社會民主主義的另一位與伯恩斯坦同樣著名的人物是與其同時代的考茨基。 由于缺乏伯恩斯坦那樣的經濟知識﹐考茨基的修正要稍晚一些﹐起初還與正統派一 同攻擊伯恩斯坦。考茨基主要是從歷史考察來認識馬克思主義的。他寫的《中世紀 的共產主義》沒有得到承認﹐其中最大的缺陷就在于用歷史事例來套唯物史觀的框 架﹐把教團、兄弟會等組織都列入共產主義組織。

而實際上﹐正如杜爾凱姆指出的那樣:共產主義有悠久的歷史(上溯到柏拉圖)﹐卻只 是在歷史中不時地散見于個別思想家中;社會主義是文藝復興、啟蒙彥動以來進入近 代社會后才產生的思想﹐一旦被提出﹐即蓬勃展開。兩者的根本區別在于:共產主義 更屬于想象﹐存在于簡單、機械式聯系的杜會中。社會主義只能存在于高級進化了 的、有機體聯系的社會中。共產主義只能存在于原始社會中﹐那里的社會形態沒有 產生機能的分化﹐要求所有社會資源(物質與關系)的平均分配﹐社會主義的各種流 派的共同特征是;面對高度發達、分化的復雜社會形式﹐它只能從最重要的社會財富 (經濟機能)的分配上要求變革﹐特別是想采取各種方式阻止經濟的無政府狀態造成 貧富的差別。所以﹐在社會主義的各種流派中產生共產主義是一種歷史的誤會﹐既 不可能復活原始共產主義﹐也不可能在近代的發達社會形態中實行共產主義。從共 產主義社會形態的實踐來看﹐杜爾凱姆的預言是正確的:共產主義取得勝利的﹐都是 社會分化不夠發達、國家比較脆弱的地區。

社會民主主義在經濟上不廢除私有生產資料保証了生產的積極性﹐又通過 消費分配的稅制調節貧富差距;在政治上保障人權、自由、實行多黨制﹐并不過多干 涉個人生活。而共產主義形態﹐一方面強卸在生產資料、消費、精神生活的各個方 面實行平均主義﹐所以有文化大革命那樣的“靈魂深處鬧革命”這一些只能在原始 人中才可行的政策,另一方面又無法消除大規模國家形態中的權力、榮譽等方面的 腐敗性的不平等﹐阿克頓爵士說:絕對的權力就是絕對的腐敗。共產主義社會形態最 嚴重的后果是扭曲人性。與伯恩斯坦同時代的韋伯﹐以《社會主義》為題的對奧地利 將校團的講演﹐可以看成他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一個總結﹐也是對馬克思 之后的一種回答。

韋伯本人也參與過社會民主黨的活動﹐對于社會民主黨堅持馬克思的教條及實際的 組織運作上的頹廢頗為不滿。他在講演中對《共產黨宣言》內容;人支配人的消亡、 資本主義的沒落、無產階級的貧困化和產生預備軍的增加、兩極分化等進行了全面 的批判。其事實的說明多受益于伯恩斯坦的修正﹐其理論上的考察﹐主要是從官僚 制論來展開的。即近代社會發展要求形成大規模的社會組織形態(如國家)﹐必須從 官僚、科層制的形式來管理社會的各個方面:官廳、政黨、軍隊、教育科研、工廠、 農村等等。官僚制是任何社會形態都不可回避的歷史必然﹐社會主義(即共產主義形 態)只能會以更加強制的形式來推行官僚制。(注;這里的官僚的概念是指一種行政管 理的方式﹐而不是成為社會弊端的制度)

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廢除絲毫不意味著人支配人關系的消除﹐無論是工廠、 農村、機關、軍隊、教育部門﹐凡是近代生活涉及的所有部門﹐都要求管理、運營 權力的分配和集中。特別是在社會機能分化要求的共產主義形態下﹐一切權力都集 中到國家的頂點上﹐無產階級專政必然成為國家官僚的獨裁﹐勞動大眾的異化不但 不會得到解脫﹐反而連生活等基本權力也被剝奪了。在中國社會中最大的受害者是 農民。發展研究所綜合課題組的報告中說:“過去﹐我們不但剝奪了農民的財產﹐連 農民的人身自由也剝奪了。”(體改所﹕《農民、市場、制度的革新》)

韋伯的這些預言已經被幾十年來共產主義、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歷史所証 明。促進美蘇兩大超級強權國家不斷競爭的也是它們各自的國家官僚機構﹐蘇聯是 政治全權主義的極權形態﹐美國是機能高度分化下的軍、產、官聯合支配體制。另 外﹐中蘇論爭的實質也可以由此解明了:赫魯曉夫宣布蘇聯進入了“高度發達的社會 主義”﹐正在接近共產主義﹐所以作為階級的敵對勢力不存在了﹐當然﹐沒有階級 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性了﹐因此﹐共產黨也由階級政黨轉變為全民政黨了。 這就是修正主義。毛澤東認為﹐由于舊社會的殘存和新的條件下資本主義的再生(它 們可以是西方國家的影響﹐也可以是修正主義政策下的產物)﹐階級矛盾激化的可能 性仍然很大。他提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階級斗爭必須年年講﹐月月 講﹐天天講”﹐并不惜發動文化大革命來“反修防修”。而同時﹐東歐國家的學者 們則認為:社會主義也與任何別的社會形態一樣﹐其本身就存在著不同的階級。東歐 集團中最發達的捷克的社會學者通過調查揭示出:依據捷克社會民族的不同﹐社會上 明顯存在著在教育、職業、收入等方面的不平等社會集團。這一方面批判了中國共 產黨以意識形態來推斷事實的錯誤﹐同時又表明赫魯曉夫實行的改革設定了一個錯誤 的前提--從戈爾巴喬夫的改革看﹐改革愈深入﹐社會固有矛盾在很長時間內就會越 深刻。

如果說社會民主主義取代共產主義是有著普遍意義的話﹐在不同的社會﹐ 國家會采取不同的 形式和過程。中國的變革會走什麼樣的道路取決于其社會形態的各個的方面的性質 以及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