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安保條約強行簽署生效以後﹐日本民眾的政治意識急速地下降﹐把注意力集
中到由日本政府與自民黨引導的高速成長經濟政策上。一般地﹐人們把1962年9月1日
與8日在倫敦《經濟學人》週刊上連續發表的長文“看日本”(Consider Japan﹐此
文馬上被譯為日文以《驚人的日本》書名出版)作為“日本經濟奇跡”受到國際、國
內注目的標誌。1964年10月﹐奧林匹克運動會首次在日本、也是在亞洲舉辦﹐一個
新興的日本出現在戰後的國際社會上。
六十年代的國際社會經歷了戰後最大的動蕩與不安。1961年8月柏林牆築起、1962年
10月發生“古巴導彈危機”、1963年3月中蘇的“意識形態”論戰發展到邊境衝突、
1964年8月美國在(北越)東京灣事件後開始轟炸北越、1966年5月中國開始文化大革
命﹐等等。
而日本則享受ぴ前所未有的和平、發展與繁榮。粗略地以工業產值的比較來看﹐日
本大約在1953年恢復到戰前(1939至1944年)的水準﹐1963年則達到戰前水準的三倍﹐
1973年達到戰前水準的十倍。池田內閣的“國民所得倍增計劃”(1960年12月決定﹐
計劃期間十年)提前達成﹐那些作為“中產階級”生活象征的電話、電視、冰箱、洗
衣機以及轎車等耐久消費品迅速普及。高度成長已經實現﹐而且似乎還沒有儘頭。
以國會運營為中心的日本政治體制已經確立﹐任何反體制的政治運動﹐特別是學生
運動(注1)﹐不再對國會運營等政治主流形成威脅。佐藤內閣聰明地不觸動十年到期
的安保條約、任其自動延長另一個十年。
進入七十年代以後﹐雖然伴隨高度成長出現的公害等問題開始顯示出來﹐但日本通
過克服“通貨危機”、“石油危機”﹐仍然確信可以通過實現高速 成長來克服這些
問題。1978年﹐日本的國民總產值達到美國的44%、西德的1.5倍、英國的3.0倍﹐成
為“自由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其人均所得為美國的84%、西德的78%、英國的144%。
1980年﹐日本的國民總產值達到世界總產值的十分之一﹐汽車年產量超過一千萬台、
是世界第一汽車王國。
自從1970年安保條約自動延長十年以來(注2)﹐日本政府與自民黨都採取不觸動安保
條約本身及其相關規定任其自動延長的策略、同時根據美國的要求重新解釋或者制
訂新的規定來“突破”既存法規的限制。1978年的《美日防務合作指南》本身也並
沒有改動或修正安保條約及其相關規定﹐在第一句就明確規定﹕“本指南不能被理
解為對於基于美日安保條約及其相關規定的美日兩國的權利與義務有任何影響”。
但是﹐由於它提示了美日同盟關係中新的內容﹐賦予了美日安保關係中日本更大的
責任與功能。
《美日防務合作指南》的主要內容是在前兩部分﹐特別是第二部關於如何擊退對日
本的進攻。雖然自從大戰結束以來並不存在對日本本土的侵略威脅﹐但是﹐在冷戰
的條件下﹐具有預警特征的國防政策設想可能受到的侵略進行備戰(注2)似乎並非沒
有必要﹐在國內幾乎沒受到什麼抵抗(注3)。
與以往的美日關係條約相比﹐《美日防務合作指南》第一次擺脫了軍事上的主、從
特征﹐明確界定以自衛隊為主防衛日本、美軍支援自衛隊的作戰﹐自衛隊與美軍按
照各自的指揮系統行動﹐徹底否定了把日本武裝力量置于美國遠東軍司令部之下的
可能(注4)。如果聯係到1972年美國把衝繩的施政權也移交給日本的事實﹐這個指南
最終從軍事上確立了日本完全獨立、主要由自國軍隊(雖然日本人還羞于直接用這個
詞)防衛本國領土的國防政策。
《美日防務合作指南》的第三部分關於在日本以外的遠東發生對日本的安全產生重
要影響的事態時日美兩國的合作﹐只有“日美兩國政府根據情況的變化隨時協議”、
“日本如何對美軍提供方便﹐將按照安保條約及其相關規定、其他的日美間相關規
定及日本的相關法令行事。日美兩國政府事先相互研究日本如何在上述法令的框架
內對美軍提供方便。這種研究包括美軍對自衛隊基地的共同使用以及其他的方便提
供”的簡單條文。這主要是剛從越南慘敗撤退的美國沒有再在亞洲從事一場戰爭的
能力﹐也因為中日建交(1972年)與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8月)、中美關係正常化(1979年
1月1日建交)等﹐在台灣問題上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大為減少。相反﹐面對蘇聯的“霸
權”﹐似乎形成了在亞太地區中日美結合對付蘇聯的印象。
本論沒法展開對中蘇關係的討論。只想指出﹕攙雜強烈國內政治鬥爭因素(特別是毛
澤東個人意願)的非理性反蘇外交﹐對中國的利益和世界的社會主義事業對帶來了不
可挽回的損失。既然把蘇聯列為頭號敵人﹐中國只好默許或“歡迎”這個指南以及
對中國形成潛在威脅的美日安保條約(注5)﹐向蘇聯施壓。蘇聯明顯感到了這種壓力﹐
轉而向美國、日本示好﹐願意向日本讓步解決“北方領土”問題、簽訂和平友好條
約。
日本在七十年代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美日防務合作指南》以後﹐日本雄心勃
勃地ぴ手進行“戰後總決算”﹐力圖在八十年代擠入世界政治大國的行列。
----------------------------------------------------------
注1﹕阻止佐藤出訪東南亞、美國﹐反對成田機場建設﹐以及日本大學、東京大學的
校園鬥爭被日本政府轉化為遠離普通民眾生活的恐怖活動。以“促進越南和平聯盟”
為代表的反對越戰活動沒有突破知識分子的範圍之外。
注2﹕日本政府不斷夸大蘇聯的威脅﹐積極從事“國防軍”建設的擴張﹐自衛隊的主
力為此也配置在北海道。
注3﹕當然﹐激進的反對派並沒有沉默。
注4﹕當然﹐實際發生戰鬥後﹐經驗豐富、實力強大的美軍會起主導作用。在第二部
中提到調整機構的功能卻沒有規定其性質、組織﹐它是參謀機構還是指揮機構呢﹖
注5﹕這裡有一個與現在根本不同的前提條件﹕在台灣的蔣介石當局強硬反對任何台
灣獨立的企圖﹐用不ぴ北京方面擔懮。
==============================
中日美比較政策研究所
趙京1998年8月于San Jose。
此文獻可自由引用﹐引用時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