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小泉政权对通货紧缩的“综合对策”
高岛义—
 
一、加速处理不良债权的“竹中恐慌”
 
二00二年十月三十日,小泉政权发表了针对当前日本经济萧条状况的“加速改革的综合对策”,包括三项要素:(1)加速不良债权的处理,(2) 产业、企业再生的早期对应,(3)为应付大恐慌设立的社会保障系统。为了对付通货紧缩,小泉政权却不得不以改革的名义加速处理不良债权、进一步紧缩通货,显示出日本资本主义走投无路的末日困境。
 
“综合对策”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在二 00四年内把主要银行的不良债权降低一半。为此,银行将采取严格的DCF方式评价融资的企业,使银行的自身资本达到国际BIS标准的8%。实际上,各银行在小泉政权的压力下,早已开始紧缩资产。二00一年内十二家大银行就紧缩三十万日元的融资。与一九九六年的五百三十七万亿日元相比,二00二年六月银行的融资已经紧缩一百十四万亿日元,其必然的结果是迫使更多的失业与倒闭。〔译者补充——最新的报告显示:二00二年是日本战后上市公司倒闭数量最多的一年,有二十九家上市公司倒闭,比二00一年多一倍。二00一年的上市公司倒闭数(十四家)也是战后第二多。〕
 
有不少企业在地价高涨的“泡沫”经济时期购入土地作为公司资金的担保,地价下降使这些公司的担保降低,很难获得新的融资,致使有些业务很好、股票也不低的公司倒闭。二00二年八月企业倒产的负债总额达到一万二百九十二亿日元,比前一年增加44%。九月份的“完全失业率”达到战后最高的5.4%。
 
在金融厅的“严格审查不良债权”方针下,这一年来已经有五十六家地方金融机构倒闭。如果强制推行“综合对策” ,按照竹中大臣的“金融领域紧急对策项目组”的计算方法,大企业的倒闭加剧,演变成金融危机,失业者增加,“完全失业率”增加4.9%,达到10.3%,使“竹中恐慌”成为现实。
 
小泉政权对应“竹中恐慌”的政策,一方面是投入国库资金“再生”金融机构,另一方面是补充社会保障系统接纳更大批的失业者。但这都需要更多的税金。
 
二、“创造性破坏”的“构造改革”逻辑
 
〔所谓“创造性破坏”,出自美国的劳工部。在小布什掌权下出任劳工部长的赵小兰,本是小布什当局中的“少数种族·女性”大臣的点缀。此类能够爬上“主流”社会高层的少数种族出身者,比白人主流更变本加厉地推行其主子的政策。与其维护劳工的权益(如阻止解雇、增加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相违背,劳工部反而主持“创造性破坏”研讨会,大谈如何提高生产性。对于公司的管理层,为了对付华尔街投资家的压力,同时为了他们自身的收入(不少公司总裁甚至不领工资,只拿股票差额的份额,以示对股东的忠诚),裁减员工,把三个雇员的工作加给两个雇员,就是“提高生产性”的拿手好戏。——译者〕
 
小泉与竹中或者是不懂“创造性破坏”的实际情形,或者是找不出任何别的逻辑,拣起这个“法宝”,在二00一年六月的经济财政咨询会议上以此作为日本经济“构造改革”的指导方针。既然“不良债权企业属于低效益的结构”、“处理掉不良债权会自然地把资源往成长领域分流”,那些大大小小的还没有倒闭的抱有不良债权的企业作为经济成长的障碍,就越早倒闭越好。
 
哪里是“成长领域”产业呢?竹中仍然要求日本人相信IT(信息技术)产业是成长产业。但美国的IT产业的不良债权,实际上比日本的不动产、建筑行业的不良债权还大(《经济学者》2002年8月20日)。如果竹中到IT产业的中心硅谷(译者生活处)来看看,他首先会注意到满眼可及的“出售房屋”的招牌,因为许多被解雇的员工在一、两年内找不到新的工作,只好出售住房,搬到地价便宜的城市去。据最新统计,在二00二年中,有最多的人被强制拍卖住房。如此,按照“创造性破坏”的逻辑,IT产业也属于被破坏的领域,那么竹中到哪里去找“成长产业”呢?
 
二00二年十一月十九日,政府税制调查会向小泉提交了二00三年税制改正报告。其内容是按照财界要求,减轻IT投资继承税等税率,同时增加最低所得税、消费税、针对中小企业的“外形标准课税”等。其结果必将进一步冷却消费,紧缩通货,加深经济的萧条。
 
三、金融投机及其制约
 
信奉美英“自由放任”市场至上的竹中之流,痛骂日本的银行如同“巨大朽木”,不能如美英的银行那样获取高额利润。竹中作为“经济学教授”,因为能写出小泉之流读得懂的美国经济文章得宠而被任命为金融兼财政大臣,只看到美英的跨国投资银行的呼风唤雨,不知道美国的国际性金融机构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为扩大再生产服务的功能而成为操纵、控制全体社会(特别是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的投机装置。小泉倒是明白:美国的金融投机带来世界各地的金融恐慌,最终必须有军事力量保障。这是日本不遗余力扩军备战的动力。对于日本的政治统治集团来讲,只有战争才是“解决”经济危机的出路。
 
日本的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最终阶段,失去了生命力。与此同时,曾经控制过日本经济学界的“讲坛马克思主义”学派在冷战后丧失阵地、一蹶不振,提不出代替方策来。在这种政治环境中,由中小企业同友会推动的确保金融机构“公共性”的“金融审查法”这一类的运动,就显得很重要。金融行业不应该置于“市场”的摆弄下,而应该受到公共制约。
 
[赵京译自《桥梁》周刊2002年11月25日、12月2日、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