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位和夫批判

志位和夫批判 (註1)

著名的理論刊物《世界》在九八年一月號上登出了日本共產黨秘書長志位與《世界》 編輯部的對話:「日共能與無黨派市民共鬥嗎?」志位在這裡主要談論「有規則的 資本主義」(以批判日本當前的「無規則的資本主義」),其中關於利用現成的資 本主義「形態」,關於日共所揭示「科學社會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的關係的論調, 有必要論考一番。

整個對話的內容,是重複日共最近的吸收無黨派市民「共鬥」(即爭取選票)的政 策;為此,日共必須修正自己的路線。在最後關於經濟政策的回答中,志位把日本 經濟的特徵定為「大企業橫行的無規則的資本主義」,所以,當前的課題是「民主 改良」,在勞動、環境、金融等領域制造「民主規範」。至於社會主義性的根本變 革,只不過是「理論展望」、「長遠的過程」、「無法描繪具體的藍圖」。志位具 體地舉例道:Sony盛田會長的「社會系統全體改革」論與我們的「大企業民主規範」 論「幾乎是相等的」,去年來日的美國勞聯——產聯(AFL-CIO)會長的對於「規制 緩和」(註2)的批判也「與我們的主張相近」,「那些批判新自由主義的凱恩斯左 派的論調與我們有相當重合」。

這樣一來,聽者(《世界》編輯部)不得不發問了:「馬克思主義失去意義嗎?」

「不」,志位回答道:「科學社會主義經濟學的生命力在於正確地掌握了資本主義 矛盾以及其運動發展法則。」這個公式表述太抽象,日共如何制定向新社會(社會 主義社會)前進的政策呢?「最近我們尤其注意馬克思、列寧關於如何利用現有的 形態向新社會轉變的想法。……國家獨佔資本主義形態已經存在,國家與經濟有切 不斷的聯繫,問題在於大企業的資本積累成為國家最優先的政策。相反,我們的政 策是轉變全部機構由國民控制,把大企業置於民主規範之下。」

馬克思總結巴黎公社的教訓,指出勞動者階級不可能利用現成的國家機構為自己服 務。志位是明白這個馬克思主義基本常識的,他在此用「現有的資本主義形態」這 個含糊術語為其改良主義辯解,冒稱是來自《資本論》、《帝國主義論》的啟示, 實際上「修正」、歪曲、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有效性」。所以,《世界》編輯部 的聽者很符合(志位)邏輯地判斷道:「總之,你的談話可以歸納為:首先,日共 否定暴力革命、靠議會多數實行改革;其次,實行黨內民主、堅持多黨制,基本政 策是現實「有規範的資本主義」。請問:為甚麼不能稱其為社會民主主義呢?」

且看志位如何回答:「這裡有一個誤解。你們總認為社會民主主義倡導階段性的逐 步改良,科學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謀求跳躍式的變革。這是不對的。」

嗯?聽者(當然具有不低的理論素養)更糊塗了。再聽:

「我們本來就是階段論者。社會發展就是像登台階那樣一步一步往上攀、在一步一 步的改革積累中前進。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是社會進化論者。」志位進而發揮道: 社會民主主義才謀求跳躍式的變革。「看看歷史就知道。戰前、日本共產黨與社會 民主主義政黨的分水嶺就在於:社會民主主義潮流信奉立即建設社會主義論,我們 只是追求日本的民主主義。其結果是:高唱社會主義革命論的社會民主主義潮流附 合天皇制的黑暗政治與侵略戰爭、成為大政翼贊會的一員。」戰後呢?「我們把打 倒美國支配獲得日本獨立的民主改革作為我們的綱領課題。……而社會黨戰後還堅 持社會主義革命論。」

這是對日本社會民主主義的過份推獎。戰前、戰後的社會民主主義的「社會主義革 命論」完全是空談。戰後社會黨的破產,並不是因為其「社會主義革命論」高調, 而是因為其執行「現實路線」的改良主義政策,墮入小資產階級「平和與民主主義」 的死胡同裡。而志位卻還嫌社會黨改良主義傾向不足進行批判;同時,志位把「美 國支配」定為戰後日本社會的「最大中心問題」,完全暴露了日共只是利用日本的 民族主義獲得選票,根本迴避了日本社會的階級矛盾。實際上,在釣魚島、竹島 (日本名)、日韓漁業協定等問題上,日共都比日本政府更加堅決地維護日本的 「國家利益」。

除了西歐社會民主主義政黨的軍事同盟政策(加入北約)外,日共與其沒有甚麼區 別,反而不斷向其學習靠攏。「歐洲的社會民主主義代表國民的要求,實現了一定 程度的社會保障。這是歷史的事實。無論是德國還是法國,都比日本達到了高度的 社會保障制度。」志位完全沒有提及這些社會民主主義政黨戰後為本國資產階級壟 斷資本服務的功能;相反,相對於沒有能力實現西歐式社會民主主義執政、快速墮 落、崩潰的日本社會黨,具有「獨立組織力量」的日共準備取而代之,與同一(資 本主義)體制下的競爭對手(自民黨)爭奪議會選票,共同「改良」這個制度。連 自民黨也承認日共成了體制內(議會選舉)的最大對手。

志位的這個《世界》月刊對話,確認了日共向社會民主主義的改良主義的變質,它 告訴我們,日共在這個方向上墮落到了何種程度。對於日本的社會主義者,這是一 個警鐘。

趙京譯於1998年1月25日,San Jose。

----------------------------------------------------------------

註1:本文譯自山田明人,《海燕》周刊1998年1月11日第661號。譯者的意圖不是批 判日本共產黨,而是通過日本社會主義者的眼光,介紹「冷戰」結束以來,日共如 何在日本政治全面保守、倒退的變動中,為了吸收原社會黨、民進黨、社民聯,以 至公明黨的選民而改變政策的變質。譯文對原文略有修改。

註2:「規制緩和」本來是美國促使日本更開放國內市場,多買美國產品的要求,日 共以此爭取沒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小業主(特別是農業)選票,強烈反對「緩和」。 《赤旗》曾報道泰國米中有老鼠,引發日本人對外國米的反感。

《十月評論》1998年第2期

==============================

中日美比較政策研究所

趙京1998年1月于San Jose。

此文獻可自由引用﹐引用時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