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分裂局勢的固定化

朝鮮問題的根源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造成的。

日本通過1894-95年的甲午戰爭(注1)、1904-05年的日俄戰爭﹐確立了對朝鮮半島的 支配﹐並進一步于1910年正式吞併了已經成為其傀儡的“大韓民國”。作為日本的 殖民地﹐朝鮮人在政治、經濟與文化上都受到日本殘酷的壓迫與剝削﹐連姓名也被 迫改換。那些到日本本土謀生的人處處受到歧視﹐在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時﹐日本 警察、憲兵趁機大肆捕殺朝鮮人。只有日本帝國的徹底投降﹐才帶來了朝鮮民族的 自由與解放(注2)。

戰後﹐美國代替日本﹐成為朝鮮半島局勢的“設計師”。

1. 日本-韓國關係

日本接受開羅宣言與波斯坦宣言、放棄對朝鮮半島的統治權﹐同時也必須對朝鮮民 眾履行賠償的責任﹐無論朝鮮是否能夠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但在美國扶持下的朝 鮮南方--大韓民國--卻通過美國向日本要求承認其為全朝鮮唯一合法政府﹐為日本 至今不履行戰爭責任提供了借口與後遺症。例如﹐佔領軍司令部(GHQ)原指令日本政 府給予不回朝鮮的朝鮮人日本國籍﹐但韓國卻通過GHQ向尚未恢復主權的日本要求使 用“大韓民國”的國籍名稱﹐造成至今為止沒法解決、沒有解決希望的“在日朝鮮 /韓國人問題”。

在日本海上有一個小島﹐朝鮮半島上的新羅干王朝于512年佔據過它並定名為德島(注 3)。1875年日本陸軍參謀局發行的朝鮮全圖中也記為德島。1905年日俄戰爭之後﹐ 日本政府通過島根縣發佈告示﹐把此“竹島”劃歸島根並于第二年向“大韓帝國” 通告此縣令。日本政府今天以當時的(在日本軍事脅迫下的傀儡國)“大韓帝國”沒 有抗議為根據聲稱竹島是日本的固有領土(註4)。

1946年GHQ指令把德島分離出日本的行政權範圍﹐屬於所謂“麥克阿瑟線”以外的、 日本漁船停業的範圍。1952年1月18日﹐李承晚總統發表“海洋主權宣言”(即所謂 “李承晚線”)﹐把德島歸于韓國。日本政府剛簽署舊金山條約﹐不便馬上與韓國對 抗﹐就利用行政協定﹐于1952年7月﹐把竹島提供給美軍作為練習場。1954年﹐日本 政府在美國不干涉的情況下﹐通告韓國﹕GHQ的指令只是暫時措施﹐竹島是日本領土。 韓國馬上反應﹕在德島設置登臺、警察署﹐並鼓勵韓國人移居。

關於德島的爭端並沒有阻礙日本與韓國與1965年6月23日簽署《日韓基本條約》。隨 著日本戰後在國際政治、經濟方面地位的迅速上昇﹐處於分裂狀態的朝鮮半島的南 方的朴正熙當局在美國的壓力下不得不接受日本的條件盡早締結和平條約。《日韓 基本條約》不僅只是對朝鮮半島另一半朝鮮人的挑舋﹐也是對韓國民眾的踐踏﹐引 起了包括日本在內的民眾的廣泛抗議。民主化以後﹐韓國民眾要求日本解決“慰安 婦”等戰後沒有解決的問題的呼聲越來越高﹐就是因為這個《日韓基本條約》沒有 真正清算日本的戰爭責任。

2. 朝鮮北方--日本戰後永無終結的“疾症”

對於所有要求日本履行戰爭處理責任的抗議﹐日本政府都以舊金山條約、日蔣條約 (註5)、日韓條約或中日友好條約等﹐拒絕接受或考慮(注6)。但日本政府唯獨對朝 鮮北方找不到任何借口推卸戰爭責任問題(注7)。日本政府對朝鮮既恨又怕的原因即 在於此。朝鮮半島的統一﹐如果按照德國的方式由南方吞掉北方﹐日本可以免去戰 後處理的最後一個法律程序上的“疾症”。不過﹐無論怎樣實現﹐一個統一的朝鮮 半島的出現﹐都將是日本的頭號對手。日本最不願意看到這個結果。

朝鮮問題的根本解決﹐戰後以來﹐主要責任在於美國的政策。冷戰後期的卡特執政 期間﹐中蘇都在謀求與美國的緩和﹐不可能支持或允許朝鮮北方發動的任何攻擊--如 果美國真有這種擔心的話。卡特認真地開始考慮從朝鮮半島撤離駐韓美軍。

1990年9月﹐日朝關係也邁出極有意義的一步。自民黨最大派系竹下派會長金丸信與 社會主義委員長田邊誠帶領自民黨、社會黨代表團訪問朝鮮﹐與金日成會談並簽署 了包括賠償朝鮮戰後損失的三黨共同宣言。按照執政的自民黨與最大反對黨社會黨 在日本國會的席位﹐很容易通過它們提出的日朝關係正常化議案(注8)。1991年12月﹐ 南北朝鮮的首相在漢城正式簽署了《南北間關於和解、不可侵及交流、合作的協議》﹐ 人們期待ぴ在歐洲發生的事態也會在亞洲發生﹕冷戰的終結。

但是﹐東北亞的國際局勢有其自身的特點。

首先﹐全球規模的冷戰終結﹐並不是如人們期待的由美蘇互相制約、共同引導的過 程。蘇聯迅速衰退並徹底瓦解了。對於剩下的唯一世界強權美國﹐為了削弱對手而 進行的裁軍、撤軍沒有必要和制約了。同時﹐那些在美蘇對立構造中潛在的爭端(注 9)在抑制松動之後顯現出來﹐有許多直接威脅到美國在各地區的利益。美國放緩、 停止了裁軍、撤軍的步驟。

另一方面﹐在這個區域內﹐除了美國﹐還有另一個區域大國﹕中國。冷戰的終結在 東亞又具有不同于東歐、蘇聯的複雜的過程。它起始于1989年6月4日中國共產黨內 的鄧小平主流派(注10)最終出動坦克掃平在中國政治象征中心的請願學生與市民的 歷史性倒退。

北京與平壤的當局的“內政”﹐即其專制體制﹐在冷戰結束的過程以及結束以後﹐ 日益成為在國際政治舞台上阻礙世界和平與人權潮流、助長西方國家帝國主義性質 政策擴張的工具。在四個殘存的、由一黨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注11)內﹐為改 變其制度的專制特征的反對現行體制的運動往往不得不與威脅到其“國家利益”的 外部國家權力發生聯係。這種聯係加固了專制性的統治﹐加深國際政治的對立局面﹐ 這樣﹐這些國家內部的民眾﹐特別是朝鮮北方的民眾﹐成為這樣的“新冷戰”的雙 重受難者。

2. 美國至今並沒有確定的政策和能力承認或支解朝鮮北方。但一個虛弱的(注12)卻 又“好戰”的專制王朝提供了美日兩國繼續維持在日、韓駐軍的借口。特別是自從 對伊拉克的戰爭(注13)以及台灣海峽“危機”以來﹐美國更意識到能夠隨時出擊亞 太地區、中東全域的在日美軍基地的重要軍事價值(14)。當然﹐控制中東與“保衛 台灣”都不能成為在日本駐軍的借口。唯一的借口就是來自朝鮮北方。自民黨幹事 長加藤在1997年新的美日防務指南修訂後訪問北京﹐特地表明﹕百分之九十的日本 人都認為這個指南是針對朝鮮的。美國軍方雖然不滿日本政府在關於台灣問題上的 搖擺立場﹐但也只好承認﹕如果把中國假設為敵人﹐中國就真地成為敵人了(注15)。

1998年3月南北朝鮮與美國、中國在日內瓦舉行會談﹐朝鮮北方堅持討論在南方的三 萬七千名美軍的撤離問題﹐遭到美國的拒絕﹐會議祇得中斷。朝鮮外交部副部長遺 憾地發表聲明﹕“朝鮮半島依然處於戰爭狀態的現狀﹐起因于美國軍隊的駐留與外 國的干涉。所以﹐簽署和平條約的基本議題就是討論美軍的撤離”。

在華盛頓的共和黨係的加圖研究所的Doug Bandow呼籲美國從韓國撤軍並終止與韓國 的軍事條約﹔另一位知名的國際問題專家Selig S. Harrison也建議美國在十年內逐 步撤軍(注16)。但克林頓當局以“朝鮮人民希望”與“有駐留必要”為理由繼續保 持在朝鮮半島的駐軍。朝鮮人民當然沒有希望任何外國駐軍(注17)﹐美國保持在朝 鮮半島駐軍的必要的實質是﹕如果美軍從韓國撤走﹐那麼﹐它有什麼理由繼續呆在 日本呢﹖它有什麼理由繼續留在東亞呢﹖只要美國政府堅持以軍事力量確保在東亞 的戰略利益﹐朝鮮半島就看不見和平統一的希望。

朝鮮半島分斷局勢的最大受益者是日本。在美國的政策之下﹐日本從1991年1月到92年 11月雖然與朝鮮舉行了八次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會談﹐卻提出朝鮮的“核武器開發 嫌疑”(注18)、大韓航空飛機爆破事件“犯人”金賢姬的“日本教育訓練者李恩惠” 真相(注19)等無關緊要或無事實根據的議題阻礙與朝鮮的關係正常化。日本的這種 一貫地盡最大可能利用現狀獲取利益的短視外交政策﹐為自己與最近鄰邦的長期、 實質性的和平共處埋下了久除不盡的疾症。

朝鮮並不是一個弱小的民族﹐它的規模(從人口或產值等指標衡量)在歐洲可稱為 “大國”。但它不幸與日本為鄰﹐又成為美蘇中戰後衝突的戰略焦點。它今天的分 裂局面來自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日本殖民地統治和冷戰後的美國支配東亞的軍 事戰略的後遺症。只要美國與日本不改變目前的政策﹐只要朝鮮北方仍然維持王朝 式的專制體制﹐朝鮮半島實現和平統一的可能就非常渺茫。

----------------------------------------------------------

注1﹕日本稱之為“日清戰爭”﹐似乎更合理。

注2﹕在美日之間﹐圍繞ぴ原子彈的利用有很熱烈的爭論。但那些當時住在廣島、長 崎的朝鮮人受難者卻沒有指責美國的這一行動。

注3﹕日本名竹島。以下的歷史記述引自金秀明(在日朝鮮/韓國人)﹐與普通日本的 文獻記載有所不同。參見http://www.issho.org/writings/taktok.html 。

注4﹕這與釣魚島的情形類似。

注5﹕1952年生效。這么稱呼主要是為了明確。因為連今天的中華民國政府也不認為 當時的蔣介石政權代表中國。

注6﹕例如﹐對於香港市民要求賠償“軍票”損失的問題﹐日本政府聲稱已經與英國 政府解決了此問題。日本政府當然知道﹕倫敦當局既無權力也無興趣為香港的民眾 利益代辦。另一方面﹐日本政府確實對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的要求賠償的呼聲很小心 謹慎。日本政府在舊金山條約中對受到虐待的英國戰俘也曾給予過“慰勞金”﹕每 人76.5英鎊。

注7﹕北方是朝鮮戰爭停戰的三個簽字國之一﹐目前又是聯合國成員之一﹐日本不能 用《日韓基本條約》對北方“分而制之”。

注8﹕在日本政府與自民黨內反對派的反對下﹐此宣言被外務省簡單地否決了。

注9﹕它們多數是美蘇兩國在冷戰中為了各自利益撒下的種子。如巴拿馬、伊拉克、 索馬裡、舊南斯拉夫等。

注10﹕本論無法展開對天安門事件的評述。筆者儘量避免因對此事件本事的態度、 判斷影響對此事件的客觀後果的分析。

注11﹕即亞洲的中國、越南、朝鮮北方與美洲的古巴。它們的共同立國特征是民族 主義。

注12﹕我們無從得知關於朝鮮的正確軍事情報。不過﹐它近幾年一直在鬧飢荒﹐又 失去了過去的蘇聯、中國的支持﹐其國力只相當于阿爾巴尼亞。

注13﹕科威特歷史上屬於巴格達﹐被英國強行分離出伊拉克獨立以便分而制之。侯 賽因正是在美國的支持下發展到足以對抗美國在中東的地位的。美國借機進駐波斯 灣﹐保持對伊拉克的戰爭狀態卻並不一舉消滅侯賽因當局﹐以便長久駐留下去。

注14﹕海灣戰爭以後公佈的《美日安全報告》中特別對以橫須賀為母港的獨立號航 空母艦的在戰爭中的作用大為稱讚﹕“一個士兵、一架飛機都沒有損失﹐比別的航 空母艦出擊次數多﹐表明了在日本的美軍設施的訓練與維修的高質量”。參閱(日本 )新時代社《架橋》週刊1998年8月10日第1546-1547號。

注15﹕因為不少日本政府官員與自民黨議員都在哈佛大學的東亞研究所渡過金﹐美 國派出其所長到日本擔任說客。隨後﹐有不少日本政府官員和自民黨議員開始以 “個人名義”發言說日本有責任維護美日同盟、防衛台灣。日本政府隨後也改變迴 避這個議題的態度﹐開始與美國政府討論“防衛台灣”的問題。

注16﹕Harrison目前是威爾遜國際中心的訪問學者﹐曾五次訪問朝鮮北方並兩次伴 隨美國前總統卡特與金日成見面。參閱Harrison, promoting a soft landing in Korea, JPRI Critique, Vol. IV, No. 8, October 1997. Harrison同時也建議美 國遵守中美1982年聯合聲明﹐減少對台灣的軍售。

注17﹕韓國的當局確實希望美國在東亞保持軍事存在﹐不過﹐最好只在日本--為了 抑制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可能。

注18﹕朝鮮更有權利提出日本的核開發問題。有不少日本的和平利用原子能設施的 運轉明顯違反經濟原則。日本這樣宣染﹐也有另一個意圖提醒中國政府﹕朝鮮的核 武裝將為日本的核武裝開路。

注19﹕爆破事件本事就是一個迷。李恩惠的存在也沒有證據。

==============================

中日美比較政策研究所

趙京1998年8月于San Jose。

此文獻可自由引用﹐引用時請注明出處。